8月武汉股票配资开户,一篇来自香港媒体的评论文章在岛内掀起了不小的风浪。文章标题直截了当,内容更是切中了两岸最敏感的神经:“若两岸能和平统一,解放军远火可备而不用。”这句话看似寻常,却暗藏深意。它不仅折射出大陆在两岸问题上的战略自信与冷静思考,也昭示了大国博弈背后那份深沉的定力。
一款火箭炮,居然能成为两岸舆论的焦点?它是否会真正派上用场,又取决于什么?这些疑问在读者心头盘旋。毕竟,军事装备不仅是武器,更是政治信号。
“远火”这个名字并不响亮,但它的能力却不容忽视。在大陆多次围绕台湾岛的军事演习中,PHL-191型远程火箭炮多次亮相,其最大射程可达500公里,覆盖整个台湾岛。对岸民众或许难以想象,这意味着台湾的任何战略要地都在其火力范围之内。
展开剩余80%回想2022年佩洛西窜访台湾之后,大陆首次展开大规模军演时,“远火”精准击中海域目标,画面震撼人心。那不仅仅是一场演练,更是一份清晰的警告。美国情报部门曾做过评估,认为“远火”若投入实战,可在数小时内打瘫台湾的机场和港口,大幅压缩其防御能力。连台湾军方也不得不承认,自己现有的“雷霆2000”火箭炮在射程与威力上完全无法相比,拦截“远火”的几率几乎为零。
2025年4月,“海峡雷霆-2025A”军演中,“远火”再度登上头条。这一次,它不仅打击了模拟军事目标,还首次展示摧毁能源基础设施的能力,模拟攻击高雄液化天然气站,精准而彻底。这一动作,让外界清楚看到,大陆并非虚张声势,“远火”是一张实打实的重型筹码。
然而,大陆至今没有贸然出手。这款武器始终停留在演习层面,一次次提高精准度。原因不在技术,而在战略。大陆始终强调,和平统一是首选,武力只作为最后的保底方案。正如2022年发布的白皮书《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》所说,“不放弃使用武力”,但这并不等同于“轻易动武”。
岛内政治局势在2024年迎来转折。赖清德上台后,高调推进“台独”论调,甚至连“两岸一家亲”都被视为禁语。然而在经济上,台湾却被美国狠狠“修理”。美国政府对台湾商品加征20%的关税,出口企业哀声载道,就连曾经出口大宗的吴郭鱼产业都濒临崩溃。
2025年上半年,台湾零售额连跌,经济信心崩塌。当局抛出930亿新台币补贴,但岛内民众讽刺“只能撑三个月”。逐渐地,越来越多的人看清:美国靠不住,大陆才是真正的市场。6月,台北爆发万人游行,要求恢复两岸谈判。7月,“两岸和平对话”运动再次发声,统派力量崛起,年轻人也开始加入其中。社交媒体上,“大陆市场救台湾”的话题冲上热搜,岛内舆论开始转向。
港媒提出“准统一”概念,意指两岸关系已从“模糊互动”进入“公开博弈”。过去,政治分歧被搁置,经济文化交流稳步推进;如今,双方的政治立场正逐渐明朗化。大陆态度始终如一:军事演习常态化,福建舰多次海试,三航母时代即将到来。“演转战”的模式不断深化,从划设禁航区到实弹演练,都是为了在关键时刻有足够筹码。
这并非战争前奏,而是一种和平筹码。正如港媒所言:“若两岸能和平统一,远火可备而不用。”关键在“和平统一”,而非火箭炮本身。大陆亮剑,是在警告“台独”势力:若妄动,必将无处可逃。
历史上,和平统一并非不可能。1950年西藏的“昌都模式”,先打后谈、逐步融合,比长期围困的“北平模式”更灵活,也更适合当下的国际环境。若套用于台海,或许也是战与和并举:军事上,点到为止地展示实力;谈判中,通过民间或第三方平台达成协议;经济上,以大陆庞大市场为依托,吸引台湾青年与企业深度融合。
大陆已做好三手准备:军事上,军费预算超过1.67万亿元,歼-20、055大驱、无人机全面部署;外交上,深化与东盟、欧盟的合作,形成对美日干预的双重牵制;经济上,出台《两岸融合发展新举措》,提供税收优惠、创业支持,吸引台青“西进”。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,让不少台湾年轻人选择用脚投票,去大陆寻找未来。
统一不是空想,更不是单纯的武力推进,而是一条有耐心、有智慧的道路。解放军的“远火”不是战争的起点,而是和平的后盾。它象征着大陆既有能力开战,也有智慧避免战端。
两岸关系的车轮已驶入关键时刻。大陆展现出的实力与自信,正是对和平最深的珍视。统一,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。若能以和平的方式完成这一步,将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福祉,也是未来最值得期待的归宿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